133: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看看,我很崇拜德国的严谨认真态度。
解放报记者廖勤
在你心目中,哪个国家国际形象最好?被问到这个问题时,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答案。不过,全球25个国家、超过2.6万人给出了他们的回答——德国。这是英国BBC本年度 “最受欢迎国家”民调的结果。在与其他15国以及欧盟 “同台竞争”时,德国以59%的最高“印象分”胜出。虽然BBC的这项民调仍有可待商榷之处,但德国这些年来取得诸多成功和声誉的原因,值得人们去探寻和思考。 “莱茵模式”的完胜? 这是一个哲学国度,这是一个音乐圣殿,这是一个工业强国,这也是一个战争策源地,是一块被撕裂又整合的土地。(我最欣赏这句概括) 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历史会像德国这样充满纠结和悖论。 不过,现在一说起德国,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奔驰、宝马,是在绿茵场上的“德意志战车”。当然,再加上一个“最受欢迎国家”的头衔。 在与欧洲友邻因紧缩政策发生龃龉的气氛下,德国竟然夺魁着实令舆论好奇。 美国《赫芬顿邮报》说,德国受到好评的原因有很多,她是一个大而重要的世界经济体,有着世界级的制造企业,并且有一位显示出真正领导能力的总理。 巴基斯坦财经日报BusinessRecorder则分析道,连昔日宿敌英法两国都向德国投去赞美目光,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强大的出口能力,还因为它在欧债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 全球金融危机、欧债危机让多国披靡,唯独德国屹立不倒,令世界侧目。专注制造业实体经济让德国的“莱茵模式”完胜自由放任的“盎格鲁—撒克逊模式”。“德国模式”一时成为热词——施罗德时期的福利工资改革、中小企业“隐形冠军”辈出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体系、为实体经济输送人才的双元职业教育模式等等,构成了“德国模式”正循环的生态系统。 “坚持做东西”是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,政府和企业的完美配合是德国列车前进的两只轮子,这是德国给美国上的重要一课,被誉为美国“汽车沙皇”、在奥巴马拯救汽车业计划中居功至伟的史蒂文·拉特纳在《外交》杂志上撰文这样写道。 一个讲规则的国家 若再深入追问,或许要谈到“德国精神”。 说起德国这个民族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、理性,有时近乎刻板。试想,一个可以把列车时刻表做到分秒不差、踢个球都能给对手写上600页研究报告的国家,其治国理政之一丝不苟更可想而知了。 领教过德式“政治洁癖”的人会明白,在德国从政绝对是一项 “高危”职业。官员的一言一行须接受公众、媒体的严格监督和审查,因为德国人对政治人物有极高的道德要求,眼里糅不进沙子。 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因走关系享受房贷优惠,政界“超级新星”古滕贝格、欧洲议会副议长等身陷论文“抄袭门”,最后都以辞职收场。 “规则清晰、秩序井然、克勤克俭,这是德国社会给我的印象。 ”现正在德国访学的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丽荣告诉记者,夜深人静时,即使鲜有车辆行驶,德国人也会遵守红灯停、绿灯行的交通规则。 在欧债危机应对中,强硬严苛的“德派作风”引发不少争议。但不容否认,正是德国的临危不乱、严守原则,在整个危机中始终发挥着 “稳定器”的作用。在这次民调中,有近七成的西班牙人给予德国正面评价,他们明白,严厉的爱才是真正的友谊。 放下包袱重塑形象 看过德国国家形象片 《你就是德国》的人,不会忘记这样一句话:我们的过去,尝起来不像棉花糖那么甜,但没有人会说,如果愿意,可以视而不见。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曾让德国人有极深的负罪感,很长时期,德国人连国旗都羞于挂起。如今,德国却赢得“最受欢迎国家”的美誉。德国走过怎样一段国家形象重建之路? “首先,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,勇于承认错误,作出深刻的自我批评。在放下历史包袱后,德国逐步重塑国家形象。 ”刘丽荣说。 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重负,德国在对外实力运用方面也较审慎克制,政治姿态的低调、不事张扬让德国具有亲和力。 德国还以灵活多样的手法传播文化软实力。如今,歌德学院遍布全球,已达129个分院;2006年借世界杯的契机推出 “德国——创意之国”工程,成功提升国家形象;2010年又主打“德语——创意的语言”项目,全方位推广德语,希望打造“啤酒”、“新天鹅堡”之外更多的德国形象符号。 德国文学家、诺奖得主君特·格拉斯2006年在《南德意志报》上撰文说:德国世界杯一个神奇的副产物就是,借助这次世界杯,德国人挥舞起了德国国旗,用一种轻松的、非常有创意的方式把黑红黄旗帜拿在了手里。 尽管和魔鬼做过交易,但浮士德最终还是实现了灵魂的拯救。
老大使眼中的德国
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
在BBC国家形象民调中,德国领跑全球,这一消息让我这个曾驻德近9年的人颇多感触。
尽管历史上曾劣迹斑斑,但战后德国以真诚悔过的言行取得了被侵略国家的谅解,以突出的经济成就和优质产品赢得了赞誉和市场。特别是在当前欧洲深陷经济危机的情况下,德国在欧洲“一枝独秀”,从这些方面看,德国形象得到提升还是有道理的。从“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”这个角度看,德国确有一些值得我们赞赏和借鉴的长处。
目前国内在大力反对 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其实,富而不奢的德国人早已做到了。他们非常勤俭节约,从小就养成了 “放到餐盘中的食品必须吃光”的习惯。有时,哪怕盘子里还剩有菜汁,他们也要用一块面包蘸着吃尽,真正做到“光盘”。
德国人遵纪守法、严守规矩也是出了名的。有时这种“纪律性”给人刻板的感觉,但正是这种一板一眼、一丝不苟让德国成为欧洲交通最安全的国家之一,也成就了“德国制造”的全球品牌。
德国人的公民道德观念也较强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中国代表团从斯图加特乘出租车去科隆,按标准行程,3小时可到达。但由于司机走错了路,结果花了4个小时才到目的地。结账时,那位司机只收了3个小时标准里程的钱。从中,不难看出德国人做事的规矩和诚信。
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,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,早已在小学的课桌上就决定了。这句话凸显了教育在德国拥有的“决定性”地位。德国人把教育视为对民族未来的投资。因此,在德国,公民受教育如同服兵役一样是 “强制性义务”,适龄儿童如不按时上学,家长就要受到法律问责。
很多人会问,德国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跌倒后又站了起来?我想,靠的就是自强不息、刻苦努力的实干精神,一丝不苟、认真负责的严谨作风,追求完善、精益求精的民族特性,尊重客观规律、严格按规矩办事的科学态度,以及不图虚、求实效的务实心态。
当然,德国人也有不足之处,比较傲慢和自负,最明显的就是好为人师。我们中国人常说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而德国人特别是某些精英和政客给人的印象却是:“三人行我必为师也”。这次民调中,希腊很不客气地给了德国“差评”,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在救助过程中太过傲慢、冷酷。看来,在国家形象建设上,德国还需继续努力。
评论